于谦(1398-1457),字廷益,号节庵,谥忠肃,明钱塘县(今浙江杭州)人,明代政治家、军事家。永乐辛丑科进士,宣德初授御史,官至少保、太子太傅,世称于少保。曾随宣宗镇压汉王朱高晌之叛,平叛后,升任巡按江西,颂声满道。宣德五年(1430),以兵部右侍郎巡抚河南、山西。著有《于忠肃公集》《节庵诗文稿》。“两袖清风”的典故就出自于他的明志诗。
公私得相赡 而于下尤利
明英宗当政时,已有官声的于谦被越级提拔为兵部右侍郎,巡抚山西、河南。晋城位于晋豫两省交界,汴、洛、并三城之间,是于谦常来常往之地。由于当时的交通条件限制,于谦在晋城设有巡抚行台,作为临时办公和休息的地方。他从宣德五年(1430)上任到正统十三年(1448)被召回京,在晋城待了18年。陈廷敬曰:“自有州以来,山川之阅人如邮舍蘧庐焉,其能卓然自见于后代者,蔺相如、明道先生、郝文忠、于忠肃三四人耳。”在晋城,于谦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写下不少诗作,也流传有感人的故事。
粉身碎骨浑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为官,为人称道的还有他的清廉自守。“两袖清风”的典故正出自于谦。正统年间初,内阁朝政由杨士奇、杨荣、杨溥主持,“三杨"都很器重于谦。虽说于谦每次进京商议国事时,总是空着口袋进去,从不给他们送礼,但只要是于谦所奏请的事,很快就能得到批复。“三杨"或逝或退后,太监王振开始掌权,朝政风气一下变了。王振是明王朝第一个专权乱政的宦官。他利用权势,肆无忌惮地纳贿。而正直的于谦仍是老样子.每次进京奏事,从不带任何礼品。有人劝他说:“您不肯送金银财宝,难道不能把当地的土特产带点?”于谦甩了甩两只袖子,笑着说:“只有清风”。还特意写了《入京》诗以明志:“绢帕蘑菇及线香,本资民用反为殃。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闾阎话短长!”这就是“两袖清风”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