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解读

收藏!《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解读来了

   来源:山西水利 发布时间 : 2022-09-13

9月8日上午,山西省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深入解读《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大国家战略。为抢抓战略机遇,推动黄河战略在我省走深走实,省委、省政府印发实施《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导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力争通过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强化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五水综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全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闫中立,省工信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闫林,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级干部赵福义,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言人、一级巡视员陆东,省住建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张学锋,省水利厅副厅长王兵;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赵曙光;省林草局二级巡视员李振龙深入解读《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闫中立就《规划》有关情况作简要介绍。

一、《规划》出台背景

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走遍了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郑州主持召开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由此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济南主持召开座谈会,安排部署“十四五”时期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点工作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为我省做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论述及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国家《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我省成立由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任双组长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全面指导黄河战略在我省的推进实施。根据省委、省政府安排,省发展改革委会同各市各部门编制了《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经省委、省政府同意,《规划》已公开印发。

二、《规划》主要特点

一是突出政治引领。《规划》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机遇,努力完成转型发展蹚新路的历史使命,在保护黄河千秋大计中体现山西担当。

二是彰显山西特色。从流经县、流域区、全省域三个层次,谋划实施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各项工作,落实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将推进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强化汾河生态保护修复、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弘扬黄河文化、增进民生福祉等作为重点任务,在规划中予以体现。

三是强化项目支撑。坚持以战略引领布局项目,以项目支撑做实战略,围绕生态保护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高质量发展、黄河文化等领域谋划储备基础性战略性牵引性强的重大项目(工程)84个,并将其纳入规划专栏,确保规划出项目,规划出产业。

三、《规划》主要内容

我省地处黄河中游,《规划》紧密结合省情实际,规划范围为黄河干支流流经的县级行政区,包括太原市、吕梁市、晋城市、临汾市、运城市全域,以及大同市、朔州市、忻州市、晋中市、阳泉市、长治市的部分县(市),共11市86县(市、区),规划期为10年,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至2025年,第二阶段至2030年。

《规划》共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规划背景、总体要求和空间布局。总结我省黄河流域发展基础,分析主要问题、挑战和重大意义。战略定位方面,提出“资源型经济高质量转型发展引领区、华北地区重要绿色生态屏障、黄土高原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区、黄河流域治水节水示范带、内陆开放合作新高地、世界级黄河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定位。发展目标方面,确定了到2025年、到2030年的两个阶段性目标和指标体系,并对2035年、2050年作了展望。空间布局方面,提出构建“两带两屏”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空间格局(“两带”即以黄河干流流经的4市19县(市)为主体,打造沿黄生态文化带,以汾河沿线为主体,打造沿汾生态经济带;“两屏”即以吕梁山区域、太岳山-中条山区域为重点,打造生态屏障)。

第二部分为重点任务。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保障黄河长治久安、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推动高质量发展、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等五大目标任务,分别从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强化环境综合治理、强力推进汾河保护、着力改善水沙关系、大力实施“五水综改”、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加强沿黄地区民生保障、完善全流域协作协同、强化改革系统集成等方面,提出若干重点任务和推进举措。

第三部分为保障措施。从完善组织领导体系、创优项目推进机制等5个方面提出若干举措。

下一步,我们将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进一步增强“四个意识”,强化责任担当,会同各市各部门共同推动《规划》任务举措落地落实,将战略蓝图早日变为现实,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提问环节

为切实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工作落实,国家黄河规划纲要提出,要建立“1+N+X”规划政策体系。请问我省在完善规划政策体系方面是如何考虑的,目前进展情况如何?

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 闫中立:为紧密对标对表国家黄河规划纲要,确保黄河战略在我省走深走实,我省也要构建“1+N+X”规划政策体系。

“1”即《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省委、省政府已印发实施。

“N”即11个市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区域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水安全保障、林草、气象保障、文化保护传承弘扬、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能源转型发展、工业转型升级、科技、对内对外开放和交流合作等10个专项规划。目前,11个市的黄河区域规划已全部出台。专项规划中,除《山西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需进一步与国家衔接外,其余专项规划均已印发实施。

“X”即相关配套措施,目前已出台《山西省“十四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山西省黄河流域国考断面水质稳定达标管理办法》《山西省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实施方案》等10个政策文件。

可以说,我省基本建立了较为完备的规划政策体系,搭建起了推动工作落实的“四梁八柱”,为我省全面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提供有力支撑。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请问《规划》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方面,提出了哪些措施?

省生态环境厅新闻发言人、一级巡视员 陆东:黄河干流在我省境内总长965公里,干支流涵盖我省11市86县(市、区),面积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3.1%,是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工业布局的主要区域,也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主战场。为推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规划》主要提出了三方面举措:

一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实现蓝天常驻。以“2+26”城市太原、阳泉、长治、晋城,汾渭平原吕梁、晋中、临汾、运城,太原及周边“1+30”区域为重点,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体系。加强重点领域大气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新建、扩建钢铁、焦化、建材、化工、有色金属等高排放、高污染项目。推动清洁取暖和散煤替代由城市建成区向农村扩展。大力推进公转铁和柴油货车清洁化。开展工业炉窑、挥发性有机物和扬尘等专项治理行动,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二是强化水污染治理,实现碧水长清。整治黄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推动堤外人工湿地建设,提升排水入河前“最后一公里”治理效能。推进工业污水“零排放”,强化清徐县、介休市等新增省级及以上工业集聚区污水集中治理,实现污水资源化利用。强化城镇污水治理,加快管网和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改造,基本实现城镇生活污水全收集全处理。抓好各县(市)建成区黑臭水体排查整治,在汾渭平原城市和引黄灌区实施农田退水污染综合治理。深入开展黄河流域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专项行动和水污染防治专项督察,严厉打击水环境违法犯罪行为。

三是加强土壤污染防治,实现黄土复净。强化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分类施策修复治理农用地污染和重污染工矿企业土壤污染。积极推进沿黄城镇垃圾分类处置,建设垃圾焚烧等无害化处理设施,完善垃圾收运系统,因地制宜建设阳光堆肥房等农村生活垃圾资源化处理设施。提升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水平和危险废物处置水平,开展尾矿库风险隐患排查。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推进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

通过以上措施,建设天蓝地净美丽黄河,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请问省水利厅在助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中有哪些安排部署和具体推进措施?

省水利厅副厅长 王兵: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重大国家战略。近年来,我厅围绕这一战略深入实施了太行山、吕梁山以及“七河”“五湖”生态保护与修复,持续完善全省水网架构,推动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水生态整体好转,地下水位普遍回升,河流水量得到有效改善,我省黄河流域正在从生态脆弱区变为重要生态屏障。

省水利厅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坚持规划引领,强化顶层设计,编制印发了《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水安全保障规划》。围绕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水生态保护与修复、水旱灾害防御、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水文化、提升流域治理能力等方面工作推进黄河流域水利高质量发展,推动“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目标早日实现。

一是不断加强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立足全力打好我省黄河流域深度节水控水攻坚战,坚持“四水四定”原则,推动重点领域节水,加快推进水网连通工程建设,构建“水润三晋”现代水网,不断提升水支撑水保障能力。到2025年,流域用水总量控制在62.6亿立方米以内。

二是持续推进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吕梁山为重点,以小流域为单元,突出淤地坝建设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十四五”期间,每年完成550万亩水土流失治理面积,在美丽山西建设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不断夯实水土保持的基础性作用。

三是全面推进水生态保护修复。持续实施“七河”“五湖”生态保护修复,强化重要河湖水域岸线生态空间管控,实施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岩溶大泉保护等项目,建设河湖生态廊道,形成全省河湖生态网。

四是全面提升水旱灾害防御能力。遵循“两个坚持、三个转变”的防灾减灾救灾新理念,实施防洪能力提升、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工程,构建以流域河流为单元、河流堤防为基础、重要水库为骨干、分洪蓄滞洪区为依托的较为系统的防灾减灾工程体系。

五是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水文化。充分挖掘黄河水文化资源,依托黄河、汾河及水利风景名胜区等重要水文化元素,以河流水系为轴线,水利工程、湖泊为载体,串联河流水系沿线不同特色景区,构建河湖水文化廊道。

六是不断提升流域治理能力。加快推进水利法治建设,进一步强化水资源、河湖、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水安全风险、“放管服”改革等涉水事务监管,统筹推进“五水综改”,不断提升流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下一步,省水利厅将继续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把山西建设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的战略定位,立足服务全省“一群两区三圈”城乡区域发展新布局,聚焦重点任务,奋力书写新阶段全省水利高质量发展的黄河篇章,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自然资源部门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重要职能部门,如何落实《规划》中生态保护和修复相关要求,请介绍一下这方面的进展和安排。

省自然资源厅副厅长级干部 赵福义:近年来,自然资源系统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扎实履行“两统一”职责,加强“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修复保护,取得长足的进步。特别是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作为重大国家战略,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既是政治要求也是人民期待,既是现实需要更是长远考虑,自然资源系统将脚踏实地、久久为功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一是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综合治理。落实各项专业生态修复规划,按照生态保护格局和修复空间,统筹考虑自然地理单元的完整性、生态系统的关联性、自然生态要素的综合性,把分散和分割的生态修复内容进行科学整体设计,打破行政管理、资金事权等分割因素,精准谋划实施一批基础性战略性牵引性强的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项目。今年全面完成汾河中上游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

二是推进矿山生态保护修复。健全矿山保护治理政策体系。完善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监测、治理技术标准体系,推进矿山地质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水平。按照“谁破坏谁修复”“谁修复谁受益”原则,探索利用市场化方式推进矿山生态修复。规范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提取、使用和监管,截至目前,全省矿业权人提取矿山环境治理恢复基金和预存土地复垦费用共计约300亿元,将持续专款用于有证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另一方面,强化历史遗留矿山生态治理,以黄河流域重点地区、京津冀周边、汾渭平原废弃露天矿山生态修复为重点,实施地质环境治理、地形重塑、土壤重构、植被重建等综合治理。我省已经开展四个批次历史遗留矿山生态修复治理项目,估算总投资20.8亿元,绩效治理面积6739公顷。

三是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千村示范,万村整治”重要批示精神,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的相关部署要求,整体推进农用地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和乡村生态保护修复,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集约节约利用,计划“十四五”期间,共实施100个省级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试点项目,现已启动实施62个项目,建设规模约19000公顷,目前看,总体进度良好,优化了生产、生活、生态空间格局,助推了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

下一步,自然资源系统将按照《规划》要求,全力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完成国土空间规划,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履行生态保护修复,以山水林田湖草沙作为生命共同体系统修复、整体保护、综合治理,不断推进我省“两山七河一流域”生态保护修复,建设美丽山西!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是《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内容,请问我省住建部门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方面都有哪些举措?

省住建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 张学锋:为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推动我省住建领域有关黄河重大国家战略落实落地,我厅按照《规划》要求,研究制定了七个方面措施。

一是全面提高城镇污水处理水平。加强污水处理设施扩容建设,按照“设区城市城镇污水处理厂设施负荷率不高于80%,其他县(市)不高于85%”的目标,合理布局城镇污水处理设施规模。持续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一厂一策”方案实施,特别是冬季污水处理厂稳定运行的监管工作。推进管网互通建设,消除盲点,打通堵点,建立联通、联动、联调的区域污水收集管网运转体系。

二是着力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和处理设施短板建设。在沿黄城市积极推进垃圾焚烧等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完善与之衔接配套的垃圾收运系统。为尽快补齐这一短板,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连续几年对垃圾焚烧处理设施建设进行财政补贴。预计到2023年底,实现我省设区市生活垃圾“全焚烧、零填埋”。

三是加快推进雨污分流改造。聚焦解决城市积水内涝及污水溢流直排等问题,根据省政府《山西省城镇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四年攻坚行动方案》要求,持续推进城镇排水管网雨污分流改造工作。2023年底,全面完成全省城市及县城建成区合流制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推动全省特别是沿黄区域水环境持续改善。

四是实施节水型城市建设。将系统性节水贯穿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各环节,落实城市节水各项基础管理制度,推进城镇节水改造。结合海绵城市建设,不断提高雨水资源利用水平,其中还要抓好污水再生利用设施建设与改造。全面开展国家节水型城市达标工作。到今年年底,各设区城市全部达到国家节水型城市标准,全部启动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设市城市全部启动省级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

五是积极推进城镇生活污水再生水利用。加强再生水深度处理设施及输送管网建设,扩大再生水管网覆盖率,提高再生水利用率,指导各市、县(市)落实《“十四五”城镇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专项规划》,优先将再生水用于工业生产、城市绿化和市政杂用,鼓励再生水用于河湖生态补水,逐步拓宽再生水利用渠道。预计到2025年,全省地级及以上缺水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25%以上。

六是加快供热管网与设施建设。加大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建设,完善流域内城市供热管网及配套设施建设,推动中心城市热源和供热管网扩容改造。不断加快热电联产热源和其他新型热源项目配套的供热管网建设,实现热源与管网的有效衔接配套。

七是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指导沿黄市县坚持保护第一,持续完善保护名录,加快保护规划修编,加强遗产保护利用,改善遗产地人居环境,塑造沿黄城市特色风貌,提升城市人文内涵。到2025年底,全省历史文化名城、街区完成保护规划修编,特别是在沿黄区域内开展一批保护修缮工程。

在生态保护和修复中,林草部门地位重要。请问,林草部门将具体采取哪些措施推动《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实施?

省林草局二级巡视员 李振龙:林草部门作为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生态修复的重要部门,对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按照《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对生态保护修复提出的明确目标指标和建设任务,林草部门将坚持按照“增绿、提质、防灾、创新”的总体工作思路,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全方位推进制度建设,着力压实发展规划实施责任。以林长制为抓手,坚持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修复纳入重要内容,通过各级林长持续动员部署,持续传导责任压力。将林长制落实和《规划》实施衔接起来,将《规划》的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沙化土地治理面积等任务指标纳入林长制考核体系,持续推进强化地方党委政府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的主体责任,协调各级林长开展常态化巡林督查,充分发挥全省3.38万名林长作用,确保规划任务如期完成。

二是坚持大规模开展国土绿化,着力筑牢黄河流域生态屏障。贯彻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理念,围绕《规划》确定的晋西北防风固沙生态修复区、晋西黄土丘陵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区、吕梁山土石山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区、晋西南自然保护地生态修复区等四大生态修复区,将70%以上的营造林工程倾斜安排在黄河流域,优先启动实施一批区域性系统治理项目,通过省、市、县三级联动,推动黄河流域林地范围内可用于造林的地块率先实现基本绿化,到2025年,全省完成1600万亩营造林任务;同步加强亚高山草甸的保护修复,加快推进黄河流域退化草地的改良,确保黄河流域生态逐年向好、功能稳定提升。

三是坚持大力度加强资源保护,着力维护黄河流域生态安全。坚决依法依规保护林草资源,全面加大违法破坏森林草原资源行为的打击力度,进一步加强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工作,靠前部署抓好森林草原防火和林草有害生物防治,确保现有森林草原资源安全。严格落实“先造后封、造后必封”的政策要求,加快推动禁牧休牧轮牧条例立法进程,强化天然林保护、草原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沙化土地封禁等各项保护制度的落实,统筹利用天保、公益林各类管护资金,重点加强未成林管护,确保黄河流域内4400余万亩永久性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保护,坚决守住守好来之不易的造林成果。

四是坚持高质量发展林草产业,着力促进黄河流域绿富同兴。围绕“东药材西干果”战略,加强红枣、核桃、花椒、柿子、仁用杏等五大传统干果经济林和其他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因地制宜发展林药、林菌、林禽、林蜂等种植、养殖基地。加强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技术帮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推动干果经济林产业和林下经济实现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发展。推动木本、草本药材(药茶)产业发展,拓展林草产业加工链条,带动林农增收致富。围绕“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在黄河流域打造一批森林生态旅游景区,推出一批森林生态旅游线路,积极推动森林旅游康养产业品牌化发展,以高质量的林草产业发展推动黄河流域逐步实现绿富同兴的目标。

山西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提出,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打造高质量发展动力源。请问工信领域作为山西转型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有哪些总体考虑和布局?

省工信厅新闻发言人、副厅长 闫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制造业是沿黄省区经济社会发展重要支撑,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肩负重要责任,发挥重要作用。我省黄河流域制造业转型发展坚持以增强生存力发展力为方向,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以加快集群化规模化为方向,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提升产业发展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我省黄河流域制造业转型发展重点把握五个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速传统优势产业绿色化改造升级,坚定走绿色可持续制造业发展之路。

二是坚持先进制造、服务提升。加快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推动传统优势产业转向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集群规模发展。支持企业由设备制造商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推进制造业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三是坚持龙头培育、完善配套。优化黄河流域制造业区域布局,以制造业产业集群为载体,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积极发挥龙头企业的辐射作用,延伸纵向产业链条,完善横向配套体系,以大带小,以点扩面,带动产业高效转型发展。

四是坚持转型引领、项目拉动。坚持把项目作为引领黄河流域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支撑,围绕重大问题、关键任务,在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精心谋划推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以项目高效建设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五是坚持自主创新、开放合作。加强自主创新体系建设,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完善产业链,打造创新链,形成制造业持续创新能力。充分拓展国内国际市场,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有序流动、高效配置,推动自主创新迈向更高层次。

同时,我们将聚力打造一批全省黄河流域先进制造业优势产业集群,为推动我省建设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提供强力支撑。

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是推动我省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请问,我省将如何推进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工作?

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 赵曙光: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主持召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强调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2021年10月,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把山西建设成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要实验区、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使山西在落实国家使命和国家战略中的责任担当进一步彰显,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作用进一步提升。为此,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黄河文化,不仅是党和国家赋予山西的重大任务,更是我省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我省将从保护、传承、弘扬三个层面着力,讲好新时代山西黄河故事,建设世界级黄河文化旅游目的地。

保护层面:

  • 一方面,有序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系统保护,重点加大濒危文物、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创建国家级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实施黄河流域重大考古工程,持续推进“文明守望”工程,有序推进文物数字化保护,提升黄河流域文化遗产保护水平。
  • 另一方面,扎实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健全和完善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体系,优先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濒危项目信息资源库。持续推进非遗传承人研培计划、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和戏曲、曲艺、传统手工艺传承发展工程。推动晋中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优质建设,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区域性整体保护。
  • 传承层面:

    • 一是加强黄河文化遗产活态传承。实施全省博物馆改造、提升、新建工程,完善市县非遗文化传承活动场所。鼓励建设山西非遗文创基地,推动建立晋商“万里茶道”体验基地、黄河红色文化研学教育基地、黄河传统村落民居保护研学基地、黄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黄河特色民俗体验基地。

    • 二是打造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西段)文化旅游示范带。全面融入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以晋陕黄河大峡谷地质公园、永和黄河蛇曲地质公园、蒲州故城大遗址公园、陶寺国家考古大遗址公园等项目为主体依托,打造一批黄河(山西段)中华文化标志体系。依托优质文旅资源,培育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精品线路、黄河黄土地质旅游线路、中华文明旅游线路、太原—长治—晋城上党古文化旅游线路、“走向胜利”抗战线路等一批黄河文化旅游精品线路,打造黄河流域精品文化旅游示范带。

    • 三是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推进重点城市历史文化街区、主题文化公园等城市文旅功能区建设,打造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推进创意街区、网红景点、文化小镇等建设,打造太原动漫文化产业园、晋商文化(乔家大院)特色园区、中医药健康文化产业园等一批产业园区。积极发展自驾游、黄河水上游、低空游、文创演艺游、康养体育游、研学游、冰雪旅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强化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做强“黄河人家”,建设一批黄河文化康养小镇,打响“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

    • 四是强化创新驱动和科技赋能。建设线上VR智慧文旅运营服务平台,实施“网上博物馆”“网上图书馆”“网上古建馆”计划,实施“互联网+科技+非遗”工程,推动“博物馆+5G”“景区+5G”“主题公园+5G”建设,加快文旅产业与现代信息技术融合。

    • 弘扬层面:

      • 一是繁荣文艺精品创作。实施精品文艺创作工程,聚焦黄河文化重大主题、重要题材,创作一批、储备一批、推出一批,具有历史价值和时代价值、讲好山西“黄河故事”的文艺精品。
      • 二是强化黄河品牌宣传。大力实施主流媒体营销、新媒体营销、OTA平台营销、创意体验营销、山西文旅海外推广等五大行动,构建全省文旅一体化营销宣传机制。提升大河文明旅游论坛、全省旅游发展大会影响力,办好山西艺术节、关公文化旅游节、尧都文化旅游节等重大活动,培育“中华母亲河”文化旅游品牌形象。
      • 三是推动山西黄河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深化与沿黄省区的文化旅游交流合作,实施“好邻居多走动”晋陕豫蒙四省联动计划,在晋陕联手成功创建壶口瀑布5A景区基础上,联合陕西省推动乾坤湾同步共创5A级景区。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国际友好省州和城市、国家文化和旅游部驻外办事处、境内外航空公司及知名旅游企业等合作,通过线上促销,拓展境外客源市场,提升黄河文化国际影响力。